" 35 岁,在别人看来,好像是个坎儿 ...... "长城汽车一段走心文案,短时间内,走红网络。
在各大车企都以"民族大义"作为出发点,赋予造车的意义之时,被视作"怨妇"的魏建军始终仗义执言,从"能否挺得过明年"到重新审视"人道主义",在许多人看来,这是从大义转变成了小义,亦如长城汽车的销量那般,从巅峰行至半山腰。
殊不知的是,上山容易下山难。35 周岁的长城汽车,无意年销任务,审视人道主义,一种别样的形象已然在世人心中固化。
1990 年,魏建军正式接手长城汽车,以皮卡作为造车的起点,至哈弗品牌问世,长城汽车一时风头无两。
2020 年,长城汽车 30 周年之际,魏建军化身"网红达人",一句"长城汽车挺得过明年吗"的灵魂拷问,让众人感受到了何为凡尔赛。
2019 年销量 106 万辆,2020 年销量 111 万辆,2021 年销量 128 万辆。彼时,长城虽算不得突飞猛进,但在大盘低迷的背景,实现了稳中有升,已是难能可贵。
灵魂拷问的次年,长城发布 2021 年激励政策。按照考核计划,长城 2021 年销量不低于 149 万辆,净利润不低于 68 亿元;2022 年销量不低于 190 万辆,净利润不低于 82 亿元;2023 年销量不低于 280 万辆,净利润不低于 115 亿元。
需要提及的是,这并非长城首次推出激励政策。2019 年长城发布的激励政策显示,2019 年销量不低于 107 万辆,2020 年销量不低于 115 万辆,2021 年销量不低于 125 万辆。最终的结果,和目标相差不远,而第二次的激励政策,明显不再"务实"。
值得注意的是,2021 年,魏建军提出了一个" Mission Impossible ":2025 年实现年销 400 万辆,营业收入超 6000 亿元。
事实上,自 2021 年推出全新的激励政策以来,长城就因"好高骛远"而被现实痛打。除了 2021 年、2022 年的净利润基本踩线,2021 年 -2023 年的销量以及 2023 年的净利润,都远不及目标。
如此,更别谈 2025 年的宏伟战略了。
2023 年 4 月,一件大事震惊车圈——长城汽车举报比亚迪部分车型采用常压油箱。
两家中国车企顿生爱恨情仇的背景是,长城和当初设定的目标渐行渐远,比亚迪加速建厂、疯狂扩张,成长为中国顶级车企。基于如此的差距,长城的举报,以及后来魏建军多次露脸痛批行业乱象,都被外界视作为"无病呻吟"。
不断地审视人道主义,似乎拨开云雾见月明。相关汽车协会发声倡议,工信部接连出手,新能源汽车产业在高速发展几年之后的今天,终于开始严厉整顿。
回顾长城这几年的变化,我们可以关注几点。第一,是销量,自从 2021 年的激励政策里边提到的计划没法达成之后,长城似乎越来越无意"年销目标",全年百万的年销貌似已经让魏建军满意,盲目的扩张大概率不再是长城接下来的策略。
第二,是人事,无论是魏牌、欧拉,还是哈弗品牌,近些年来长城的人事变动极为频繁。魏牌 8 年 9 任总经理,欧拉 8 年 7 任总经理,几乎都是平均一年更换一次一把手,这对于"稳住军心"十分不利,何况,长城还是以军事化管理出名的企业。
不得不说,因为人事变动频繁,长城近些年人才去留颇为严重,尤其是王凤英当年出走后加盟小鹏并帮助小鹏实现逆转,便知:长城不缺人才,只是留不住人才。
笔者认为的是,长城不再过度追求销量的提升,更坚定以安全为底线而造成的理念,也与此同时的,开始弱化此前的军事化管理,从产品、技术的提升延伸到区别于大义的小义,重新审视并看重人道主义。这些,从魏建军多次斥责汽车产业乱象,以及长城开启" 35+ 专场招聘会",可窥探一二。
区别于过去,合资称霸的时代,自主品牌统一战线,分化不大;而今,自主品牌各自为战,如同一部三国演义,每个人有每个人独特的风格,终极目标或许都一样,但演绎出来的,黑脸、白脸、红脸,皆有之。
无意年销目标,审视"人道主义"的长城汽车和魏建军,标新立异下,褒贬固然不一。演员努眼张舌、喜笑鬼诨,而观者绝倒、听者喷饭,从滋生乱象到严厉整顿,魏建军虽不会被列入功名簿,也必是功劳显著。
35 周年之后的长城汽车又将走向何方,或许还是:"人"字当头。
倍顺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